【导语】出口是国内总需求的有机构成部分,在内需存在缺口并不断走阔的这一阶段,出口的韧性一致形成对经济的正向拉动。随着单月数据转负,出口的正向拉动作用将逐步发生改变,总需求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在经济企稳之前总需求=国内需求+出口的结构中将再无利好,只待经济企稳,新周期启动,方可再度窥得“牛市”踪迹。
数据观察:单月出口增速转负
11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进出口数据,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9.5%。其中,出口增长13%;进口增长5.2%;按美元计价,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增长7.7%。其中,出口增长11.1%;进口增长3.5%。
从类数据看,我国外贸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从数据看传统优势表现抢眼,另外出口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前10个月,我国箱包、鞋等产品出口增速超过20%,传统优势明显。同期,电动载人汽车出口翻倍,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八成左右,展现了我国强大的产品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看,出口依旧构成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口市场所面临的压力正在逐步加大。从单月数据来看,以人民币计价10月份我国出口2.07万亿元,增长7%,但以美元计价出口2983.7亿美元,下降0.3%。
以人民币计价出口增速与美元计价出口增速反映的背后问题是人民币贬值。理论上人民币贬值利于我国出口,但同时会出现成本上涨的问题。1-10月份我国大宗进口的商品中,铁矿砂进口量价齐跌,铜量价齐涨,而原油、煤、天然气和大豆等进口量减价扬。
自美联储3月中旬第一次加息至今当周,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幅度已经达到9149个基点,强美元周期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往往呈现收缩状态,尽管国内出口依旧有韧性,但性价比正在丧失。
数据解读:出口转负意味着什么?
在研究中,一般把出口当作是总需求的一部分,而我国的经济体制就以来就是外向型经济为主,也因此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需要消耗大量的初级原材料,并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如机电产品,纺织产品等。从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上看,出口、房地产、基建是经济三大源发驱动,其中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30%左右,与房地产、消费相当,基建约占10%。
房地产是周期之母,自2021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再度转负之后,中国国内总需求的增长就已经停滞,并逐步转变为下行状态。从总需求的结构上看,出口的韧性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国内需求缺口走阔带来的压力。2022年 “稳外贸”“稳内需”是非常重要政策导向,正是得益于出口方面的稳增长政策,1-10月份出口得以保持9.5%的增速,为经济稳增长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但需要知晓的是,由于出口只能起到对冲需求收缩带来的影响,也因此工业品价格在2022年整体仍是下跌的状态。

2020年以来,人民币经历先升值后贬值的过程,在此期间两种计价方式的同比走势经历走阔——收敛——再走阔的过程。从长周期来看,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速与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增速在趋势上是一致的,差异在于不同阶段汇率的变化。
10月份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出口增速已经转负,这也意味着出口的压力正在逐步增大,进入到2023年之后由于高基数的原因,人民币计价出口增速亦或转负。叠加内需缺口,总需求的压力在2023年上半年之前或呈现逐步加大的态势,待下半年经济逐步企稳之后大宗商品价格同比或迎来见底回升机会。
这个过程恰好匹配这一轮库存周期中被动去库存阶段,待新一轮库存周期启动后,商品价格或迎来新一轮“牛市”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