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休战”下的石化变局:77.5%普涨背后的逻辑与挑战
导语:2025年初,中美关税博弈再度升级,双方在之后短短四个月内展开多轮加征与反制,对大宗商品市场产生显著影响,石油化工产业链首当其冲。从原油、天然气到大宗化学品,关税政策的重锤既冲击了市场信心,也重塑了全球供应链格局。随着5月双方达成阶段性缓和协议,石化市场迎来转折点,高额关税部分取消、转口贸易预期恢复、进口成本压力缓解,行业供需逻辑悄然生变。本文通过梳理关税时间线及关键数据,剖析政策变动对石化产品进出口格局、成本传导及产业链韧性的影响,为行业经营策略调整提供参考。

关税缓和提振市场信心 石化产品价格普涨释放回暖信号
5月11日中美双边和谈推动,关税问题取得了实质性缓和,截至5月12日收盘,WTI涨0.93报61.95美元/桶,涨幅1.52%。同时,石油化工品市场上涨气氛浓厚。5月13日收盘价与5月9日收盘价对比,所跟踪的40个石油化工品中,77.5%的产品出现上涨,涨幅前三的产品分别是石油焦(11.00%)、PX(7.77%)、苯乙烯(7.02%);4个产品持平,占比10%;另有12.5%的石油化工品下跌,跌幅前三的产品分别是丙烷(-1.45%)、液化石油气(-1.09%)、双酚A(-0.83%)。高额关税下降,石油化工品终端需求前景趋于明朗,市场信心得到明显提振。
表2 5月13日石油化工主要产品涨跌榜

出口依赖度高的产品订单量预期恢复
伴随关税压力缓和,部分高出口依赖度行业将受到明显提振。其中聚氨酯产业链首当其冲,聚合MDI出口依存度为55.23%,美国市场占比约22%,软泡聚醚出口依存度为33.99%,美国市场占比2.8%,预计因关税成本大幅下降,相关企业或面临订单逐渐恢复。氟硅产业链中的聚硅氧烷出口依存度21.64%,美国市场占比7.52%,聚四氟乙烯出口依存度27%,美国市场占比5.55%,由于技术壁垒高、属于高端材料,前期美方的技术封锁叠加关税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端承受一定压力,伴随关税压力缓和,产业链氛围逐渐好转。

此外,出口依赖度高但对美出口占比小的品目压力同样减轻,主要体现在转口贸易方面。例如磷复肥产业链中磷酸出口依存度41%,磷酸二铵36.11%,虽然美国市场对中国磷酸、磷酸二铵的需求占比不足1%,但在美国严控第三方转口的情况下,东南亚等地原产地认证或受影响,伴随关税降低,转口贸易量预期恢复。芳烃产业链中涤纶短纤出口依存度16.49%,前期在美国对纺织品加征关税、严格控制转口等政策的影响下,刺激企业向差别化、高附加值化纤转型。伴随关税降低,涤纶短纤及下游纺织品出口订单预期恢复。
进口依赖度高的产品供应稳定性预期改善
2025年特朗普加征关税政策对中国高进口依赖度的原材料与中间品将构成多重风险,伴随关税压力缓和,该类产品供应稳定性及成本压力均将得到改善。首先是天然气产业链,国内乙烷进口依赖度高达98%,且全部来源于美国,中国对美国关税抵制过程中,乙烷进口关税大幅提升,阶段性导致中国乙烷进口量减少,乙烯及相关化工装置开工负荷下降概率较大。此外,丙烷进口依赖度86.24%,美国货源占比59.23%,关税加征125%关税之后,国内丙烷进口商已基本放弃美产丙烷进口,国内丙烷进口商正积极寻求非美产丙烷。但伴随5月11日调整后,丙烷进口关税仅11%,大幅降低了进口成本。石油焦进口依赖度31.47%,美国货源占比31.36%,加征关税主要影响湖北地区以美国进口低硫弹丸为燃料的玻璃厂家,成本增加导致后续或调整燃料使用结构,其余地区短期影响不大。化纤原料PA66进口依赖度22.69%,美国货源占比24.5%,关税利空终端市场需求,下游工厂逐渐选择尝试和使用国产PA66产品,伴随关税缓和,进口货源预期陆续恢复。

关税博弈暂缓:石化产业链迎重塑与升级窗口期
2025年中美关税博弈的阶段性缓和,为石油化工行业释放了积极信号。短期来看,关税下调直接提振了市场信心,WTI原油及77.5%的石化产品价格反弹印证了需求预期的改善;出口依赖度高的聚合MDI、聚四氟乙烯等产品订单量有望回升,而进口依存度突出的乙烷、丙烷等原料供应稳定性增强,成本压力边际缓解。中长期则凸显出两大趋势:其一,供应链“去美国化”与“再平衡”并行,企业通过转口贸易、原料替代和国产化技术突破(如PA66)增强抗风险能力;其二,高附加值化转型加速,涤纶短纤等行业在关税倒逼下向差异化升级,政策压力转化为产业升级动力。然而,双方保留的10%关税“筹码”以及暂缓90天执行的24%的税率,仍为未来埋下不确定性,行业需在把握阶段性红利的同时,继续完善多元化布局,以应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复杂变局。